影响股市的因素——宏观经济
股市是一个预期性极强的市场,它的走势会受 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例如,宏观经济的走向、 周边股市的涨跌、政策消息的发布等都是影响股市 运行的因素。
宏观经济是决定股市牛熊状态的内因。
股市是经济运行情况的晴雨表,它往往可以提前反映出宏观经济的走势,很多投资者认为股市的 涨跌只是源于资金的流入与流出,这种观点固然不错,但是投资者却没有进一步思考资金为何要流入或流出?其实,追根溯源,资金的持续流入无非是 基于对宏观经济走向的乐观预期,而资金的流出也多是基于对经济不景气状况的担忧,股市在短期内的涨跌情况易受偶然因素影响,但是其中长期的走势是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相挂钩的。
例如2008年受全球 范围内出现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股市在经过 2007年的暴涨之后,在2008年出现了深幅下跌的走势,这种下跌走势既是对前期上涨过度的一种矫正,也是基于同期出现的经济下滑的带动,此时的 股市走向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具有正相关性,即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开始低迷且呈现出下降苗头,而股市的走势也是一路下跌。
一个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复苏、繁荣、衰退、 萧条4个阶段,而一轮股市走势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筑底、上涨、筑顶、下跌4个阶段,宏观经济的 运行规律与股市的运行规律具有一致性,在理解股市的周期变化时,我们一定要结合宏观经济的周期变化。
随后,当股市在经历了深幅下跌后,于2008年10月见底并出现了止跌回升的走势,从2008年10 月至2009年5月期间,大盘指数上涨幅度超过 50%,绝大多数中小盘个股更是出现了翻倍走势, 但是此轮反弹发生的时期却是在经济数据最差的一 段时间,此时的股市走向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出现了一种看似“脱节”的关系,其实不然,这正是股市“预期性”的完美体现,因为“股市走向是经济变化的晴雨表,它往往先于宏观经济情况而运行”,当股市已出现大幅上涨之后,我们发现宏观经济也出现了好转的势头,此时一系列报喜式的经济数据也开始揭示宏观经济正逐渐向好,只是,当这些令人振奋的经济数据发布时,股市早已提前大 幅上涨了,这就是股市先于宏观经济而行的逻辑关系。

股市走势具有极强的预期性,因而其走向多先于宏观经济而行,在参与股市买卖时,投资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这种时间差,可以说,当宏观经济处于萧条且个股处于低估状态时,我们就应预期到随后将要出现的宏观经济改善情况及股市的提前上涨走势,因而可以在此期间进行中长线的积极布局, 以分享随后股市先于宏观经济好转而提前上涨所带 来的收益;同理,当宏观经济过热且股价处于明显高估状态时,我们就应预期到随后将要出现的经济走势放缓及股市的先行下跌走势,因而可以在此期间抛售股票以保住利润。
股市总体走势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之间除了有以上的两种关系外(一种关系是走势一致性,另一种关系是股市先于宏观经济而行),还存在着一种反应过度的关系,当宏观经济持续走好时,股市往往会对这种利好进行过度放大,从而使得股市的升幅远远大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当宏观经济已出现了连续数年的增长而同期股市却不见明显上涨的情况,此时的股市往往会“累积”大量的做多动能,其大幅上涨走势随时可能一触即发;反之,当宏观经济持续走低时,股市往往也会对这种利空进行放大,从而使得股市的跌幅远远大于宏观经济的衰减速度,特别是当股市已身处高位而宏观 经济此时却突遇利空而产生悲观预期时,此时的股市很可能出现非理性的恐慌抛售情绪,大幅下跌走 势也随时可能一触即发。
如下图为上证指数2004年12月至2008 年1月期间的走势图,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国内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势头突出,而在此期间,股市却处于相对低估区的横盘 震荡走势中,这说明股市正处于积累做多动能的阶 段,若随后宏观经济仍能持续向好,则股市极有可 能走出轰轰烈烈的牛市行情;在2006年和2007年 国内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股市也走 出了史无前例的牛市行情,其涨幅要远远高于宏观 经济的增长速度,这就是股市对于宏观经济利好的“过度”放大关系。

年10月期间的走势图
如下图所示为上证指数2007年12月至2008 年10月期间的走势图,股市在此期间出现了大幅下 跌走势,虽然同期的宏观经济出现了一定的增速放 缓情况,但经济增速放缓不等于经济衰退,此时股市的这种大跌走势与其说是受宏观经济不利因素的 带动,不如说是对前期上涨过度的一种矫正行为, 这是股市对于宏观经济利空的“过度”放大关系。
